close
66bfe19835a4d7e8c02cb412ea20eded (1).jpg

從懷孕那刻起,我就想著要好好保護及教養我的小寶貝,

加上我的小孩從一出生就很難帶,很愛哭、很愛生氣、感統很差、很過動,每個帶過的人都快受不了,

所以我買過的親子育兒及教養方面的書真的很多,

從孕期開始,到育兒妙招、親子教養、潛能(學習力)啟發....等相關的書籍我幾乎都有買,

很多書對我在教養小孩的每個時期都真得都很有幫助,尤期當我感到無力感時,

書中的一些方法或一些話,常會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和想法,讓我不斷去調整教育小孩的方式,

現在孩子國小了,我覺得他變得很懂事,個性也穩定很多了,

為娘的我終於有苦盡甘來的感覺呀!

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:台灣教育的缺與盲是我曾經買過我覺得還不錯的書,推薦給有需要的媽媽們!



詳閱商品新.png

我來稍微介紹一下:

它的特色及內容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• 《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:台灣教育的缺與盲》



      楊照首次深入分享女兒德國教育經驗,剖析台灣教育7大問題根源!

      德國教育不崇尚名校,卻有全球最頂尖的人才!

      從小透過實習,幫助孩子發掘「天賦」,而不是「天才」;

      找到「職志」,而不是「職業」!

      教育不只是教會孩子「別當混蛋」、「別當壞蛋」,

      更要教會孩子「別當不懂生命樂趣的笨蛋」!

      青春是準備盛開的花朵,

      在扭曲的教育政策下,台灣孩子的青春只剩下考試,

      沒有生活的青春,如何知道生命的美好,

      享受豐富世界帶來的樂趣,吸飽盛開的養分?

      小時候,每當做數學作業、化學作業做的很煩時,女兒常會問楊照:「幹嘛要學這些東西?我們將來會用到嗎?你現在有用到國中學的代數、幾何或化學元素表嗎?」但一年的德國經驗她得到的答案是:如果用德國的方式學,她就不會生出有沒有用的懷疑。因為在德國,數學、化學中等資質的小孩,可以了解數學、化學內部的道理,知道這些道理管轄了許多現實的事物,而這樣學到的數學、化學,會深深留在腦中,不會從這次考試到下次考試就忘掉了。而且她無論如何沒有想到,竟然是在德國,以她才學了一年多的德文,讓她認識了文字、文學迷人之處。

      國二唸完,楊照的女兒去了德國。透過女兒,他看到的教育現場,多了一個比較對象。離開台灣本位,離開「正常」本位,他痛苦地發現了台灣教育許多硬是被當做「正常」的「不正常」。要使得台灣教育可以變得不一樣,他相信,只能從這個社會願意看見「不正常」,承認「不正常」開始。楊照在這本書中,試圖從不同角度、選擇不同切入點,一一指出他覺得「不正常」,不該被輕易「正常」待之的現象。

      生命樂趣是學習來的

      教育的目的,一是教會孩子一種能力、一套本事,讓他將來能夠在社會上生存,不必依賴別人,懂得自我負責,「別當混蛋」;其次是教會孩知道可以做,什麼不能做什麼,不傷害別人,不破壞集體秩序,「別當壞蛋」;最後則是教會孩子擁有知識,能思考判斷,「別當笨蛋」。但真正的「笨蛋」是不懂得追求生命豐富性,也不懂得享受當下生命經驗美好的人。我們的教育,非但沒有教會小孩如何領略、創造快樂的經驗,甚至還敵視快樂,反對快樂,看到小孩快樂,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似乎直覺地認為小孩沒有在學習,沒有在進步!

      德國是這樣教孩子的

      .側重開發、探測每個孩子具備的特殊熱情和能力,透過實習,讓孩子在中學時就找到自己內在的呼喚,及早磨礪自身的技能。

      .沒有公認最好的大學,不強調大學的縱向排名競爭。從技職到大學,每所學校皆有其不同的特色,提供不同性質的教育內容,有的是蘋果、有的是橘子,不用單一的標準衡量、排序學校。

      .德國也考試,而且考得很多。但德國不考輕易可以查得到的東西或是背誦能力。數學不考求得的答案,而是考如何分析、用什麼方式處理問題的「意見」。

      .德國上學時間比台灣少,科目卻比台灣多。上課不是聽老師單面、權威教導,而是由學生發表意見,進行意見交流激盪。形成這些意見所需的學習,學生要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安排、進行。

      .德國老師教的是知識的道理,是取得知識、思考知識的方法,而不是知識本體。知識的本體,要學生自己追求、累積。











      點線面觀察與思索台灣教育問題,找問題根源並提出可能的解方。

      由於女兒去德國念書,楊照過去兩年對德國教育進行了觀察,本書是他首次從第一線的知識教育者與社會學家的角度,對台灣失序多年的教育問題進行點線面的觀察與思索。

      他談追求知識的根本動機、談教育現實所造成的巨大浪費、談以考試為中心的教學對教育產生的扭曲、談教育在公平性上的嚴重失衡、談品德品質與品味、談教育與社會的脫節,最後談媒體、訊息對教育產生的巨大衝擊破壞。他為台灣失序的教育找出真正的問題根源,提出可能的解方。(文/編輯部整理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      • 作者介紹





        楊照

       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,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。曾任《明日報》總主筆、《新新聞》總編輯、總主筆及副社長。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。已出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。長期於「誠品講堂」、「敏隆講堂」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。

        作者相關著作:《





       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:台灣教育的缺與盲-目錄導覽說明





        • 自序 有什麼樣的教育,就有什麼樣的未來

          第一部 德國教育現場:德國求學給女兒的兩堂震撼課

          第1課 人生的學習無所不在

          第2課 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

          第二部 台灣教育現場:被忽略的7堂生命必修課

          第1課 享受知識 : 回歸教育的原點

          第2課 勇於創新 : 青春不該只有考試

          第3課 不斷探索 : 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更精采

          第4課 相信閱讀 : 自學是必要的能力

          第5課 自我判斷 : 教改的「本」與「末」

          第6課 發展專業 : 高等教育必須提供多元發展管道

          第7課 尊重自我 : 媒體也深負教育重任

















        十年級之後,他們每年都有一段「實習」的時間。那兩個星期中,學生不到學校不上課,而是自己去找到一個店家、一個工廠,實地上班、上工。這種做法在精神與目的上,都和台灣流行的服務、義工大異其趣。德國教育所關照的,是藉此開發、探測孩子可能具備的特殊技職熱情與能力。要求孩子去選擇自己最好奇、最有興趣的行業,自己去請求店家接納他兩週的實習,然後,他必須詳細登記實習的工作時間與工作內容,實習間老師會不定期不預告地前往訪視,和短期雇主交換意見,實習結束後,雇主還會填寫正式的意見報告書。

        許多雇主都樂意參與中學的實習計畫。除了做為公民對教育的責任感之外,更重要的是過去長期經驗顯示,雇主有不小機會可能藉實習真正找到適合這個行業的人才。透過實習,有些十六、七歲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calling,轉而投身磨勵自己的技職能力。

        重視思考、不重視答案,才能累積成一輩子的能力

        在德國上數學課,其叡發現同學們大部分都不會最基本的直式運算。對,就是我們每個小孩到小學四年級之前就學會、就具備的基本能力,把數字直著寫下來,在紙上進行運算。他們腦袋裡連這種最根本簡單算術的方法都沒有,更不要提什麼快速解題的公式了。對於其叡可以比他們迅速獲得四則運算的答案,他們也都覺得很神奇、很了不起。

        對於數學解題,他們學得很少、很差;但相對地,在數學原理上,他們學得很清楚、很透澈。他們都具備一眼就看出來數學推理次第的能力,在這方面他們比其叡強得多了。其叡很快就知道:如果考解題,像在台灣那樣考,德國班上大概沒有什麼人考得贏她。但德國的數學課不考解題,至少不以考解題為主。和其他所有課程一樣,數學課的考試,也都以問答為主。考試要寫的,不是你求得的答案,而是你對這個數學問題的「意見」,你怎麼看、如何分析,決定用什麼方式處理。如果過程中遇到了要運算───請用手上的計算機。

        其叡在德國數學課第一次接觸到三角函數,也就是說她用德國的方式學了三角函數。









        語言:中文繁體
        規格:平裝
        分級:普級
        開數:25開15*21cm
        頁數:272

        出版地:台灣













       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:台灣教育的缺與盲

        購買鈕.jpg

        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:台灣教育的缺與盲活動,優惠,促銷,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:台灣教育的缺與盲cp,特價,好評,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:台灣教育的缺與盲大推,推薦,討論,特賣,別讓孩子繼續錯過生命這堂課:台灣教育的缺與盲評價,開箱,折扣,比價,便宜

        good168.png9B37D4AB7638A8EC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b73n3b1r5 的頭像
    rb73n3b1r5

    林慧敏

    rb73n3b1r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